量增利稳,产品高端化持续推进: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收13.4亿元,同比降低17.8%,实现净利润1.5亿元,同比增长33.9%,扣非后净利润1.3亿元,同比增长19.0%,毛利率18.2%,与18年基本持平。分业务看,公司锂电正极材料及其他材料业务实现营收12.8亿元,毛利率16.83%,同比提升4.61个百分点,智能装备实现营收0.6亿元,毛利率46.87%,同比下降5.35个百分点。分季度看,Q1/Q2分别实现营收6.5/6.9亿元,同比下降2.55%/28.47%,上半年公司正极材料出货量仍保持较快增长,营收下滑主要系钴价大幅下跌所致。公司Q2毛利率环比Q1提升近2.5个百分点至19.41%,我们判断与公司高镍产品占比提升有关。报告期内,公司多款高镍动力产品进入国内外动力汽车供应链,其中应用于大型软包、方形电池的第二代长寿命团聚型NCM811实现量产供货,该产品采取新的包覆工艺,在进一步提升产品克容量的同时,大幅提升了循环寿命和热稳定性;另一款单晶型NCM811产品通过了多家高端动力电池客户的测试评价,并向国际和国内客户实现了吨级供货。
率先开拓日本动力电池客户,海外销售占比近四成:报告期内,公司新开发的一款兼具能量与功率特性的动力型NCM523率先出口日本动力电池企业,成为国内首款进入日本市场的动力多元材料;公司动力型NCM产品已在多家韩国、日本动力电池客户形成稳定供货,成功进入奔驰、现代、日产等国际高端品牌新能源汽车供应体系,成为目前国内率先出口动力锂电正极材料并应用于高端品牌汽车的正极材料企业。在国内市场,公司进一步加强与比亚迪、上海卡耐、蜂巢能源等国内动力大客户的战略合作,在比亚迪、长城汽车等国内自主品牌电动汽车上实现稳定供货。上半年,公司对海外电池客户的外销占比近40%,客户覆盖LG、SK、三星、SONY等一线日韩电池企业,应用领域涵盖动力、储能、小型市场,其中储能市场全球需求的快速增长,带动公司该项产品销量同比增长近50%。海外动力/储能客户的不断开拓,使得公司可以更好应对国内动力市场的阶段性波动,随着6月份过渡期的结束,7月国内电动车销量环比下滑近50%至8万台水平,我们判断三季度月度产销将维持在10万辆以下水平,9月份随着新品车型的推出增多,产销放量可期。
海门三期投产在即,常州一期蓄势接力:一段时期内,产能瓶颈是公司面临的主要制约,这与目前国内动力锂电产业链整体过剩而高端产能稀缺的现状相一致。为进一步扩大公司在全球锂电正极材料市场份额,满足国内外大客户的需求,公司加快推进江苏当升三期工程和常州当升基地新产能建设。截至目前,江苏当升三期工程已全部完成土建和设备安装,正在进行带料调试,并同步推进客户认证工作;常州锂电新材料产业基地已完成主体设备采购工作,及土建主体工程地面以下施工,地面以上部分正在加速建设中。江苏当升三期1万吨+常州当升一期2万吨新产能建成投产后,公司锂电正极材料总产能将在原有的1.6万吨基础上实现翻倍以上增长。展望2020年,国内电动汽车市场将更加竞彩纷呈,200万辆的量级对车企而言,意味着不进则退;随着政策退坡效应的减弱,特斯拉国产化的推进,以及海外动力电池企业的入围,全球化的电动浪潮有望就此开启,而公司全新高标准打造的万吨级产能正与此相称。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考虑到公司高端产品客户的持续突破,以及新增产能的投产加快,我们上调公司19/20/21年归母净利润至4.0/5.1/6.2亿元(前值为3.8/4.7/5.2亿元),对应8月26日收盘价PE分别为24.5/19.4/16.0倍;看好公司在正极材料领域的引领和进阶,有望持续受益于全球电动化浪潮,维持“强烈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1)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金属钴价格持续快速下行,影响公司产品定价和收入增速;2)客户拓展不及预期风险,公司主要竞争对手均快速扩建高镍三元产能,影响公司客户开拓及市场份额;3)技术路线及安全风险,若整车安全事故频发导致产业变更技术路线,或固态电池等技术应用超过预期,将影响公司技术路线及前期投资回收。